新能源材料团队:聚焦新兴产业发展 攻坚高性能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团队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由惠贞贞副院长牵头,团队以成员个人研究兴趣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整合资源,发挥人员优势,凝练研究方向,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引导成员聚焦研究重点,研发高性能新能源材料,同时努力提升器件性能,提高团队在新能源领域的影响力。近年来团队成员获批省部级纵向项目10余项、横向产学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度,新能源团队成员牛斐洱博士成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型有机物柱撑硫化钼诱导多电荷载体共储机制对储锌性能的增效作用”
在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围绕新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博弈正日趋激烈,开发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新型储能技术已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锂离子电池(LIBs)燃爆事故频发和优质锂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水系电池的研发与推进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2025年度由新能源团队成员牛斐洱老师获批的基金项目“n型有机物柱撑硫化钼诱导多电荷载体共储机制对储锌性能的增效作用”以具有共轭羰基和氨基/亚胺基团的n型有机化合物作为“柱撑支架”通过液相絮凝法直接引入MoS2层间,在分子尺度上实现层-层互嵌宽间距超晶格结构构筑,同时诱导多电荷载体(Zn2+/NH4+/H+)共储机制、调控界面离子迁移效率、激活间隙活性位点,实现快速稳定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从而突破MoS2基水系锌电性能瓶颈。目前已完成项目预实验,相关基础性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下一步,该基金项目将综合材料结构与性能数据,探讨不同n型有机柱撑物对电化学性能影响,进一步优化材料制备工艺。依托新能源材料团队,与澳洲伍伦贡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合作,阐明超晶格界面特性对增效机制和储锌机理的影响规律。与相关新能源企业进行产业合作,组装准固态柔性器件,研究其在极端折叠态下的性能变化,考察目标材料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的实际应用价值。
绿色化工新材料团队:聚焦新兴材料研发 一体化推进成果转化
绿色化工新材料团队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由李子荣院长牵头,聚焦水性涂料、催化材料、环境功能材料、抗菌材料等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学研转化”一体化研究体系。近两年来获纵向项目10余项、横向产学研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批“化工新材料灯塔团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度,团队成员李培礼老师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类肽仿生碳点构建及其靶向抗生物膜与细胞选择性双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据报道,2021年全球约有114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另有471万例死亡与其相关,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每年822万。2025年度由团队成员李培礼老师获批的基金项目为“类肽仿生碳点构建及其靶向抗生物膜与细胞选择性双功能调控机制研究”,核心是通过“电荷-ROS双调控”解决抗菌剂脱靶与耐药难题。目前已合成pH响应类肽碳点,验证其可差异化调控ROS;联合南京理工大学组装叶酸-PEG-HA靶向递送系统,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破坏率超95%,相关基础性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下一步,该基金项目将完成类肽仿生碳点前驱体比例梯度实验,优化递送系统叶酸接枝率,提升靶向效率;依托绿色化工新材料团队,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资源,开展细菌代谢组学研究并解析碳点的细胞选择性机制;推进动物实验,如兔膝关节细菌感染模型体内实验;联合合作企业推进抗菌材料在医用敷料、日用玻璃抗菌涂层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材料成型及智能装备科研团队:聚力智能装备制造 打造一流科研团队
材料成型及智能装备科研团队成立于2009年,由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华教授牵头。从一开始的镁铝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到小微型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再到现在的智能农业机器人和矿山机器人研发,团队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地方产业,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在智能农业机器人和井下作业机器人本体设计、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积累,协同创新能力突出。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团队成员曹波博士成功获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
下一步,该团队将在智能农业机器人和矿山机器人基础研究、结构设计与分析、导航控制以及协调控制等方向持续发力,力争在高水平论文、专利成果、理论方法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同时,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场景中的转化应用。团队还将加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切实发挥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守护舌尖安全 赋能食品产业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紧扣“国家粮食安全”“健康中国”“大食物观”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解决食品安全和营养瓶颈问题,着力在食品危害物识别与阻控、未来食品加工安全与品质调控等基础理论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食品安全主动防控体系,提升国民食品营养和健康保障能力。近年来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及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团队成员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百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成员孟静南博士成功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合金纳米酶探针的定向设计及对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的多维响应机制”。
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高居榜首,具有高渗透压适应性的沙门氏菌更是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开发针对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的精准、灵敏、快速检测系统,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必要手段。2025年度,由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成员孟静南老师获批的基金项目“合金纳米酶探针的定向设计及对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的多维响应机制”以单B细胞技术制备高特异性识别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的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识别元件;采用变价金属/非金属掺杂贵金属(Au、Pd等)策略制备合金纳米酶,明晰特异性催化机制和抗复杂食品基质效应的具体行为,构建高效的信号输出元件。通过结合两大核心元件构建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的多维传感器,实现对高渗适应性沙门氏菌精准、灵敏、快速检测。目前已初步完成两种合金纳米酶的合成与表征。
下一步,该基金项目将继续进行生物材料和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探讨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位点及合金纳米酶的微催化结构状态和催化活性中心的具体结构。依托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等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阐明合金纳米酶实现底物特异性和高催化效率的传输路径。与相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产业合作,组装便携式传感器考察其在食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审核:胡文靖 编辑:李锦)